地铁e族

用户名 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2164|回复: 9

[其他] 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6-28 14:04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本帖最后由 秋霞星月 于 2025-6-28 14:08 编辑
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家在深圳,东莞上学?
深圳上班,惠州买房?
深莞惠三城,早期本是一家!
如今,它们正用轨道蓝图,缝合边界,
构想跨城通勤,像坐公交一样简单!
这就是湾区‘1小时生活圈’的终极梦想。”

深圳都市圈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五大现代化都市圈之一,也是17个国家级都市圈的其中一员。它的核心目标,就是以深圳为中心,联动东莞、惠州,打破行政藩篱,通过深度协同,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

何为深圳都市圈?追根溯源,70年代末期,位于南海边的惠阳地区,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“核心片区“之一。惠阳地区行署驻惠州,管辖范围涵盖今惠州,河源,深圳,东莞部分、同时还管辖汕尾以及增城部分等。1979年3月5日,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,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。1980年8月26日,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《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》,标志着深圳经济特区诞生。

如今,深莞惠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,正以“轨道上的大湾区”战略为脉络,通过构建多层次、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,将同源而分化的三城重新织入“一小时生活圈”。当规划中的跨市轨道逐步贯通,人才、资本、技术、数据在深莞惠间加速流动——这段始于1979年惠阳地区的共同发展使命,正在轨道连接中迈向新阶段。

深莞惠三市同宗同源。在都市圈同城化浪潮之下,如今的深莞惠,一体化之路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。2025年8月26日,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的日子。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,回首望去尘封的历史就会发现,这也是深莞惠“分分合合”的一段特殊历史。本期视频,我们以深莞惠历年的轨道规划为切入点,一起探索深莞惠如何携手实践共筑轨道上的大湾区,如何借建设深圳都市圈之风,实现三城一体化。

一,原点
1983-1999 南海之滨破圈生长

1980年8月26日,深圳设立经济特区,范围包含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。1981年,原经济特区外的宝安,龙华,龙岗等地复设宝安县。我们接下来的故事,主要是在经济特区内展开的。
1983年春,胡总书记视察深圳特区,提出特区的工作要“新事新办,特事特办,立场不变,方法全新”。年末,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梁湘率队赴新加坡学习考察时,对新加坡“花园城市”景观印象深刻。于是,深圳城市规划开始效仿取法新加坡,决定在深南路两侧各留出30米的绿化带,并在深南路中间的绿化带中预留16米以备今后修建城市轻轨。彼时的深圳,深南路绝大部分路段还是泥巴路,南头至田面沿线一片荒芜,市区深南路仅有7米宽,还有着数处铁路平交道口。于此背景下能很有魄力地提出修建城市轨道交通,正印证了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。
深南轻轨从罗湖出发,终至南头。引支线沿南海大道去蛇口。全线基本为高架段,根据新加坡之行考察结果来看,所谓轻轨可能为较小编组的高架地铁。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1988年,深圳着手开展城市快速轨道规划研究工作,先后完成了《轻轨交通预可行性研究》和《轻轨交通详细规划》。这一规划成果反映在1991年,借着香港即将回归祖国,深圳机场落址契机,深圳修订公示了这一版本轻轨(一说法是88年8月特区内部分改为地铁,具体规划不详)规划。由于城市发展,原定于前海的石化工业基地取消规划。轻轨也不再断头南头,冲出了二线关,沿着宝安大道一路开到机场。

同时,香港方面于90年代同时展开了未来铁路发展的规划研究。港府运输科提出新建一条新界西北线铁路,线路一端连接元朗,天水围。一端在锦田(今锦上路附近)分岔,由落马洲进入皇岗。为确保对接工作能顺利实施,九广铁路公司还提出了将位于元朗,屯门的轻便铁路沿新田公路引入皇岗作为备选方案。深圳方面,为配合香港做好港深轨道接驳工作,提出轻轨新建一条支线前往皇岗口岸,对接港铁。该线可能从市民中心分岔,大致沿着彩田路一带到达皇岗口岸。

双支线设计势必带来运营困难,根据资料,线路存在两个交路设计。交路1由机场至皇岗口岸,此为主线。交路2由蛇口至罗湖,此为支线。

这就是不为人知的96年以前的深圳轨道规划细节内容。我们发现,1,2,4号线历史得到了充分发掘。4号线自一出生就担起了深港对接的重任,这也是一期工程与1号线首期一同获批的原因。2号线“富人线”实则早期的蛇口工业片区的一条“产业线”。1号线基本线位与今天差别不大,仅桃园,新安,福田中心部分与现在略有出入。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1992年8月,宝安县撤销,设置宝安区,龙岗区。同时,深圳开始研究未来城市发展动向。1996年,深圳发布了1996-2010城市规划。整体规划文件来看,深圳城市发展野心已经不局限于经济特区内部。同年,深圳公布了深圳历史上第一版本系统性的轨道交通规划文件(下称1996版总规划)。
1996版总规划提出,积极构建“三圈层+三放射轴”的轴带结合、梯度推进的组团结构,布局轨道交通适应并支撑城市空间结构。规划方案:9条轨道线路,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带布局6条城市轨道、改造3条既有铁路为通勤铁路,长约270公里。原有的1,2,4号线方面,基本全部变为地铁规划。4号线沿龙华大道-龙观大道前往观澜,2号线易名5号线,进一步北延至西丽,大学城一带,全线为地铁规划。其中,4号线在油松一带分为两部分,以北为轻轨,以南为地铁。除此外,新增2,3,6号线。新设龙岗区缺乏轨道交通覆盖,规划提出建设3号线连接龙岗中心区并加密市区线网。
3号线初步设计沿红岭路-梅园路-205国道敷设,终点坪地街道办。9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,还提出建设深汕路支线,作为产业线服务新建的大工业区,终点在今汤坑一带对接规划中深汕沿海客运专线。3号线在布吉联检站(草埔)分为两部分,以北为轻轨,以南为地铁。
2号线起于大剧院换乘1,3号线,初步设计沿深南路-沿河路-罗沙路-深盐路-盐田路敷设。覆盖沙头角镇与北山工业区与物流园,解决莲塘轨道死角。全线为轻轨规划。
6号线起自机场,沿宝安大道-松白路到达公明。覆盖西部发展轴沿线轨道覆盖盲区,全线为轻轨规划。
同时,规划提出改造既有的平南,平盐,广深铁路,以开行通勤列车。
1995年12月,深圳市政府以香港回归为契机,调整一期建设方案(原方案即为上文提到的轻轨规划设计),在原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,提出建设“深港罗湖、皇岗/落马洲口岸旅客过境轨道接驳工程”,
1998年5月25日,国家计委就“深港罗湖、皇岗/落马洲口岸旅客过境轨道接驳工程”的预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立项,项目更名为“深圳地铁一期工程”。同年7月,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经工商注册正式成立。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2000-2005 心怀梦想三城联网
2000年,深圳市人均GDP已达到5000美元以上,高于国际公认的小汽车开始进入家庭的经济水平,小型汽车月均增加近5000辆。小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,意味着个体机动化出行时代的到来,并将面临大量小汽车出行引发的交通问题,发展公共交通势在必行。轨道交通具有运载量大,环保节能,收益水平高等特点。

基于这一背景深圳于2000年提出了地铁二期建设规划。二期建设备选线路有1,2,3,4,6,8, 11,12等线路。2号线从蛇口赤湾到世界之窗,并预留前往福田中心。3号线从东门到坪地,也预留了进一步西延福田的条件。4号线改去民塘路,取消了观澜轻轨部分,终点在龙华汽车站一带。1,2,3,4均为地铁规划。8号线为原来2号线,为轻轨规划,起点站改为了国贸。11号线为平南铁路和平盐铁路改造工程,在线网中承担类似环线的屏蔽外围客流,加强近郊卫星城联通作用。

6和12号线为城际铁路规划。6号线全称为西北方向城际线,维持原6号线走向同时,于公明进一步南延至石岩,大浪,对接4号线。解决西部轨道覆盖空白。同时,线路在今松安路沿高速设一支线进入东莞长安镇。并可以进一步延长至广州。
12号线全称为东北方向城际线,实则由原来3号线大工业区支线演化而来。线路覆盖坑梓,并预留前往惠州条件。6和12号线比选过城市铁路(类似九广东西铁)/B型车/电动客车组制式。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于此同时,东宝河对面,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也正迎来发展机遇。东莞大道,市民中心等大工程满地开花。市委书记更是带头喊出了“一年一大步,五年见新城”的口号。而且,随着邻居广深的发展,夹在广深走廊中间的东莞交通压力极大,对城市规划而言,轨道交通或许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剂灵丹妙药。千禧年末提出的《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(2000―2015)》记录了东莞轨道最初的梦想----改造107国道以备修建轻轨。文件提到:随着穗深之间城镇发展及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,规划预留基本沿107国道走向的轻轨用地,以便适时建设广深之间沿107国道的轻轨客运系统。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107国道轻轨工程并没有留下什么详细规划文件,很多内容也无从考究。不过,鉴于其提出的年代,107轻轨有不小的可能会对接广深两城的轨道交通。临近深圳这边,推测可以对接深圳6号线也就是西北方向城际线。
107轻轨工程作为东莞轨道交通最初的梦想,其线位在今天也能找到原型。松山湖-长安段基本对应今天的3号线,同沙-东城这边有今天1号线的影子。其余部分有点像现在的佛穗莞城际东莞段。


2001年,深圳基于修订的二期建设规划成果,进一步研究编制了2001版本轨道总规划(下称01版规划)。01版本规划强调进一步加密市区,进一步覆盖外围盲区,同时积极对接外市。
01版本总规划在维持了原有的三条国铁改造线路基础上,新增了一条15号线-东部沿海客运专线(类似今厦深铁路)改造项目。为了加密市区,首次提出了5,7,9,13(今11)号线规划设计。线网规模来到了14条线,365.2KM。
西部发展轴方面,由1,6,13号线构成复合走廊。1和6号线基本维持原走向,但1号线不再去机场,6号线南延西乡,公明段再度延长到新庄。两线共同终点设在西乡大道,13号线继承西北方向城际线东莞支线线位,沿京港澳高速延长至皇岗,北端预留前往东莞的条件。其中,西乡至松岗段共线6号线。
市区方面,新增7/9号线发挥类似环线作用,进一步加强了市内轨网通达性。5号线由福田至前海火车西站,可以分流1号线客流压力。2号线于后海分岔,加密南山轨网。
中部发展轴方面,6号线原来公明至龙华段拆给了4号线B线,原4号线线位变为4号线A线。同时,广深铁路改造方案基本确定。
东部发展轴方面,3号线B线在原来至坪地基础上,再度延长,覆盖大工业区,葵涌等地。A线预留了前往惠州的条件。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2004年是深圳地铁一期工程通车的一年,也是东莞轨道交通正式起步的一年。第一轮轨道交通规划《东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》在2004年编制完成,共规划4条线路,总长度为 194公里,线路途经21个镇区,设车站55座,换乘枢纽9座。同时,为融入珠三角,根据《珠三角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》,编制了穗莞深城际铁路和莞惠城际铁路。规划整体构建了“内聚外联”的市域轨道交通网络骨架。支撑了第一建设规划的编制报批。
1,2,3,4号线基本现在都能找到原型。4号线为今15号线,2号线长安线位与现在有区别,起点也不是东莞站而是石龙镇。3号线不去企石而去谢岗对接惠州地铁。1号线未延长到广州黄埔,不过规划提及1号线可以延长至龙华汽车站。穗深城际铁路亦可以连接深圳方面的13号线前往福田。

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东江之上,除了东莞,还有惠州。1990年,惠州港首座万吨级码头建设定向爆破成功。当时一度流行“80年代看深圳,90年代看惠州”的口号,大批投资者、人才南下惠州。2000年,中海壳牌正式签约落户大亚湾。这也奠定了今天惠州石化产业的基础。2003年,惠阳撤市设区,解决惠城与惠阳之间的交通问题成了头等大事。伴随着惠州经济的高速发展,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也适时提上了日程。

2002年,惠州市启动编制《惠州市区综合交通规划总报告》,不过由于特殊原因中间断更了一段时间,2003年,提交了初期成果。2005年,复更。05年末,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。其中,主要成果就有惠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。

规划提出,近期惠州拟建设四条轨道廊道,分别是惠广廊道,惠莞廊道,惠深廊道,惠大廊道。

惠莞廊道就是今天的莞惠城际,惠广廊道是今天的广汕高铁惠州段。我们先重点了解一下惠深,惠大廊道。惠深廊道出现在2000年提出的《珠三角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》中,实际为连接惠阳和龙岗的城际铁路。说再直白就是深圳方面的东北方向城际线。惠大廊道为连接惠州市区与大亚湾的轨道廊道,文件中也保留了对惠大铁路改造实施方案的相关看法。根据近期建设规划,深圳方面资料来看,惠州计划优先建设惠深城际铁路和惠莞城际铁路,惠深城际线对接的深圳方面母线可能是东北方向城际。不过,结合东北方向城际提出时间来看,我更倾向于是辣个线路-14号线。
莞惠城际也不用多说,不过需要补充两个细节:1,惠莞双方建议惠莞城际直接对接东莞R3线和惠大轻轨。2,据图推测惠莞城际惠州段终点在今河南岸汽车站一带,不在小金口。
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
2006-2011 跨界融合初破藩篱
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(2000)建成后,虽然能够形成约178公里的初期轨道交通线网,但是轨道交通仅仅只覆盖主要“轴带组团”中的发展轴和部分城市中心,一些城市副中心、组团中心和密集建成区均没有被轨道交通覆盖,难以满足促进城市发展的需要。因此,制定新的建设规划就显得很有必要。按照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正常工作稳序,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时,就必须考虑与后续工程的设计并预留相关的条件,因此,为形成合理的轨道交通线网,实现轨道交通的规模效益,同时为二期工程提供规划预留条件,必须开展后续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。基于这一背景,同年,深圳正式制定了深圳城市轨道交通远期线网综合方案(下文简称07版规划)

07版规划在01版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,独立支线设计,局域线填补轨道空白。市区方面,7/9号线共同构成了福田小环线。关外方面,12号线从体育中心出发覆盖龙岗中心区,坑梓等地。10号线构成了南山南北骨干大动脉,并进一步填补西乡沙井等地的地铁覆盖盲区,15号线拉近了南山与光明的时空距离,16号线穿越凤岗,把平湖,坂田纳入深圳轨道发展网络,5,13号线组成深圳内,外环快线,快速连接郊区各大卫星城。

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本次规划的三条跨市线路:11号线,14号线,16号线。
根据《珠三角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》及01版规划我们得知,11号线就是原来13号线,最初是以穗莞深城际名义冒出来的,最早计划是两线共建,共轨运营。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快线(设计时速140km/h)标准建设。实现一路从福田坐到广州。后来由于以铁道部介入为代表的各种原因,城际职能被剥离,但相关文件里面还是对过轨运行保留了相关看法。07版规划认为,11号线可以在松岗站预留继续北延东莞长安的条件。
16号线算是深圳第一条正儿八经规划的跨市地铁,线路沿龙平路进入东莞凤岗,终点回龙埔。16号线的规划,让平湖去龙城不再需要绕道横岗,同时极大方便了凤岗人民的出行,是十分优秀的跨市轨道样本。
14号线可以称为深惠城际深圳段,其城际职能和地铁职能之间没有分离。14号线早期设计方案中,车辆制式曾计划比选动车组或B型车,不过后续建议是根据深惠城际使用车型决定。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深惠城际的背景是比较复杂的。2008年,随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《惠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》,惠州启动了轨道交通规划进一步优化等相关准备工作。

《惠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》文件提到,惠州轨道交通网络由7条线路组成。1,2,3,4号线都是上一版规划就存在的线路,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新线路:5号线又称机场轻轨,线路由新汽车站(龙丰)到惠东,设机场支线去平潭机场。6号线从惠州南站(惠阳站)到惠东。7号线从水口荔枝城到惠南工业园,覆盖水口,马安,三栋。

说回深惠城际,根据《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(修编)》,深惠城际惠州段应该是惠大轻轨1号线和惠深城际3号线。1号线从江北文华一路始发,横穿桥东,走南岸路至三栋,随后去淡水,终到惠州南站。线路全长 44.7Km。沿途共设车站20个,平均站间距离 2.18Km。3号线拟与深圳轨道网络规划中的14号线在大工业区接轨,止于大亚湾大东亚商业城;线路全长20.40Km,沿途共设车站10个,平均站间距2.12Km。

4号线又名惠广城际,早在2006年8月,惠州市规划建设局就提出计划兴建惠州至广州的市际轻轨,这也是该线规划来源。4号线起始于水口荔枝城站,向西跨东江后向西至火车站经小金口,止于广州增城;线路全长 78.8Km,沿途共设车站9个,平均站间距离 8.76Km。规划为远景预留线路。不过该线和深圳11号线一样,城际通勤化设想后面黄了,变成了广汕高铁。

2号线又名莞惠城际,规划中,2号线可以直接贯通或换乘东莞R3线,实现直达长安镇。同时,还规划有与广深铁路的连接线。不过,和深圳11号线一样,该线后续职能分离,莞惠城际独立了出来。
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2009年5月8日,莞惠城际于常平(莞)和惠环(惠)同时举行开工仪式。2010年前后,由于铁道部介入,线路整体方案突然重新设计,连带工程停工数月。修改完后,原计划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快线6A编组(140km/h)制式的莞惠城际变成了使用8节编组的CRH6(200km/h)城际动车组。原规划,莞惠城际在洪梅可以借行穗莞深城际前往广州,但现在取消借道,起点站改去望洪,待日后继续向西延长。莞惠城际线路规划走向大改,间接导致了东莞于2011年修订轨道交通总规划方案。

2011年,东莞市开展了《东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(调整)》工作,支撑了第二期建设规划的报批。本次规划结合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及各镇街的规划发展需要,对既有规划的1号线望牛墩以西段和松山湖-黄江段、2号线虎门至长安段、3号线常平以东段进行了局部调整。线网规划方案由4条市域骨干线路构成,总长218.3km,共设置车站总 76座,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车站4座,途经22个镇区。
1号线调整后延长到了广州,对接广州5号线。同时,配合深圳方面的轨道网络建设,1号线还南延至光明站,这也就是现在6号线支线的最初起源。
由于新东莞站建设,2号线取消去石龙,改去火车站。长安段改去交椅湾,同时线路预留前往深圳海上田园的条件。
3号线不再去谢岗,改去企石。长安段也有调整,原线位给了深圳11号线延长段。同时,本次规划新增了中虎龙城际铁路和深圳16号线凤岗段。
总体来说,东莞这次调整与上轮网络规划总体规模变化较小。

深圳都市圈(深莞惠)轨道历史规划梳理(上)
轨道延伸的轨迹,书写着着深莞惠共同生长的日记。从深圳特区初立时,规划深南路中央预留的绿带,到莞惠城际在常平与惠环同时破土的奠基之铲;从东莞107国道旁关于轻轨的美好构想,到深圳14号线,11号线车型的比选——近三十载光阴,三城以钢轨为针线,在南海之滨的版图上,一针一线缝合着曾被行政边界划开的肌理。

蓝图上的交点日渐清晰。各地地名在轨道规划中被反复勾连。2007年的规划,11号线北望长安,16号线探入凤岗,14号线直指惠州,跨市的笔触已不再犹豫。莞惠城际的动工仪式犹在眼前。协同之路,从来不是坦途。当轨道网络日益紧密,更深层的挑战也随之浮出水面:技术标准如何统一?运营权责如何共担?规划蓝图如何真正化作惠及百姓的利民工程?更多内容,敬请期待下一期视频!

发表于 6-28 14:26:35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Vektorim 于 2025-6-28 14:28 编辑

如果当时按照关外是轻轨,关内是地铁的话很难贯通吧,比柏林地铁当时分东西运营的后果还要大,还好全改成地铁了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发表于 6-28 16:23:5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留着后面慢慢看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发表于 6-28 20:47:50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楼主下了不少功夫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发表于 6-29 00:51:17 | 显示全部楼层
01版本线路顺直科学。后面越来越坑。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发表于 6-29 22:03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楼主一发就是精品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发表于 7-2 04:30:0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帖      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发表于 7-2 09:44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文,等个后续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 楼主| 发表于 7-2 15:09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
暂时没后续了,有空再写,后面的事除了惠州这边以外大家基本都知道。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发表于 7-2 17:11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每条地铁都是站站乐,关内关外联通动辄1个多小时,这种情况下通过地铁规划都市圈联通有啥意义呢?难道指望惠州人东莞人坐两个多小时地铁天天到福田南山逛街看海?
回复
使用道具 举报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Email:ditieeservice@sohu.com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地铁e族 ( 粤ICP备18050103号-2 )

GMT+8, 2025-7-24 04:03 , Processed in 0.036616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5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
小程序